十年光阴,能给一片土地带来怎样的蜕变?在固阳县下湿壕镇的白银合套村,答案就写在漫山遍野的绿意中,写在百姓日益饱满的腰包里。这里曾面临“沙进人退”的困境,如今却成为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的生态村庄,真正实现了从“沙窝窝”到“绿金银”的华丽转身。
种下“生态绿” 旧貌换新颜
初秋的包头市固阳县下湿壕镇白银合套村,层林尽染。站在山坡上远眺,4000余亩林地如绿色地毯铺展,柠条、杂交杨组成的防护林挡住风沙,山桃、枸杞等经济林挂满果实。
谁能想到,十年前的白银合套村,还深陷在“越穷越垦、越垦越穷”的恶性循环中。村民们世代在25度以上的坡梁地上种植杂粮,亩产不足百斤。遇上干旱年份,地里更是颗粒无收,干瘪的土块里连草芽都难寻见。
“那时候风一刮,白天都得点灯,地里的土能被吹走半尺厚。”回忆往昔,村民李秀风仍不禁摇头。过度开垦导致本就贫瘠的土地失去植被保护,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,村子成了固阳县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。
2015年,固阳县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,白银合套村被列入首批试点。政策规定,退耕户不仅可连续八年获得每亩每年150元的补助,还能通过参与造林管护赚取劳务收入。
今年57岁的靳锁小,是这场生态变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本村人,他如今多了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——专职护林员。曾经,他和乡亲们一样,靠几亩坡地“看天吃饭”,生活拮据。退耕后,因熟悉村里每片林地,他被选为护林员,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。
每天清晨,他都会带着水壶和镰刀,沿林地边界巡查,防止盗伐和牲畜啃苗,遇到枯死树木及时记录上报。每月1500元的工资虽不算高,但稳定可靠,还能守护家乡的绿色。
“现在看着这些树一天天长粗、长高,心里比啥都高兴。以前刮大风满村土,现在风过林子里,只有树叶响,空气都变清新了!”靳锁小的话里,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。
十年荏苒,白银合套村早已旧貌换新颜。昔日“夏秋一片草、冬春一坡沙”的荒坡,成了守护村庄的绿色屏障。山鸡、野兔等野生动物重回林间,清晨鸟鸣、傍晚兽踪,悄然为生态旅游铺路。这片被唤醒的土地,正以蓬勃绿意书写白银合套村的幸福新篇。
集约加多元 蹚出新路径
退耕还林不仅修复了生态,更让土地重焕生机,为产业振兴奠定基础。白银合套村紧握“集体”这张牌,就在这片绿色沃土上,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。
在村里的甜糯玉米加工车间,传送带平稳运送着刚采收的鲜玉米。村民罗喜爱身着工装,熟练地将灭菌后的玉米装盒、封箱。这些品质上乘的玉米,正是退耕还林后生态改善的见证:土壤肥力回升,风沙减少、雨水调和,昔日的“土疙瘩”终于长出“金玉米”。
“以前守着几亩地,收了玉米就拉去集市论斤卖,一年到头挣不上几个钱。”她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,指节上还留着干农活磨出的薄茧,眼里却满是亮意,“现在好了,合作社建了这个车间,我天天按时上班,按月领工资,一个月稳稳能拿4000块!”
这份底气与收益的背后,是村集体的有力引领。2019年,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经济合作社,打破传统小农经济模式,流转5000余亩耕地推进规模化种植,显著提升了土地效益和抗风险能力。
“我们实行‘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’模式,约定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出资65万元占股51%,村民以土地入股按亩分红,把村内耕地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耕种、管理、收获、销售。”合作社理事长许峰介绍,这种模式让村民们既当“地主”又当“股东”。
如今的白银合套村,集体经济早已多元发展:退耕还林后种植的黄芪等本地特色作物,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,制成黄芪切片等产品畅销市场;林下空间发展生态养殖,土鸡、山羊成了抢手货。2024年,该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突破145万元,人均年增收达1.7万元。如今的村民们,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农户,而是产业链上的参与者、集体经济的受益者。
产业内循环 “废料”变“金链”
除了发展特色产业,合作社还巧妙利用农业“边角料”,走通了一条“变废为宝”的循环发展之路,让生态与经济在链条衔接中实现双赢。
村里的秸秆饲料加工厂内,粉碎机正将玉米秆、麦秆等农作物残余磨成粉末,与苜蓿、甜菜渣混合制成青贮饲料,源源不断送往村集体的牛羊养殖基地。
“以前秋收后,秸秆要么一把火烧了,呛得人睁不开眼,要么堆在田埂上烂掉,污染环境还浪费。”饲料厂工田海云正往机器里添秸秆,“自从建了这饲料厂,村里再不冒一股烟、不烂一根秆。我们在厂里干活,一个月能拿4500元,比外出打工心里更踏实。”
这条闭环产业链,真正把“废料”串成“金链”:全村4000多亩耕地产生的秸秆,全部转化为500余吨优质饲料,供养基地百余头肉牛和千余只羊,既降低养殖成本,又彻底解决了焚烧污染。更妙的是,养殖产生的牛羊粪经无害化处理成为有机肥,又返施至玉米地与生态林,让土地越种越肥。
一条循环链,串起生态与产业;一片绿林子,换来好日子。如今,村庄绿了,风气新了,百姓腰包鼓了,曾经那个“风沙漫天、地瘠人贫”的荒凉村落早已不复存在。